久久久久九色加勒比,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,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久久,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婷婷

    • <tbody id="4wmi4"><cite id="4wmi4"></cite></tbody>
      <center id="4wmi4"></center>
    • <menu id="4wmi4"></menu>
      《蛟龍壺》:壺泥從五千多米深海而來
      發(fā)布日期 : 2023-11-30 10:40:51 文章來源 : 潮州+ 潮州日報客戶端

      首次用5000多米深海泥制壺,經過無數次嘗試、失敗與改進,終于獲得了成功。燒制成功的《蛟龍壺》,在我國申報的“中國傳統(tǒng)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”成功列入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一周年之際,在杭州與大家見面。

      11月29日的杭州,西湖邊的紅楓已經紅透,天氣依然暖和。在國際茶文化交流中心,獲得黨中央國務院授予“載人深潛英雄”稱號、第十六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傅文韜,正在與壺藝設計師洪巧俊對話《蛟龍壺》的創(chuàng)作歷程。

      傅文韜是一名深??萍脊ぷ髡吆筒栉幕瘣酆谜摺Kf,最初的想法來源于團隊同事把取樣研究的剩余泥料帶回做紀念。因為海上生活比較單調,他會經常和隊友一起喝潮州工夫茶,因此就想,能不能用這個5000多米的深海泥制成手拉壺?如果能利用深海底泥和中國傳統(tǒng)制壺工藝結合創(chuàng)新試制手拉壺,既是探索拓展海洋產物的更廣泛的利用價值,也是最前沿海洋科技樣品和最傳統(tǒng)中國文化交匯,是海洋文化的新拓展,也是傳統(tǒng)茶文化制壺工藝的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。不論有何種結果,都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。

      于是傅文韜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的師父葉漢鐘。葉漢鐘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,他聽后非常高興,對傅文韜說:“應該能,要想盡辦法做成,為潮州手拉壺做一個歷史性的嘗試?!?/span>

      葉漢鐘馬上打電話向中國茶葉博物館包靜館長咨詢。包館長說,陳宗懋院士把茶葉送上天,如果能把深海泥做成壺,那就是茶文化“上天入?!钡耐昝缹φ铡?/span>

      包館長的話更加增添了葉漢鐘的信心。他想,這個壺就請壺藝設計師洪巧俊來設計。因為洪巧俊設計的壺,不僅多次獲得過國家級特別金獎,還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等收藏。

      洪巧俊聽后心想,首次用這種深海泥制壺可能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題,因為從來沒有人做過這樣的壺,材質的成份復雜,堿性大,必須找一位制壺技藝高超,又對制壺材質深有研究的人。

      洪巧俊把潮州制壺技藝高超的大師在腦海中過濾了一遍,認為百年老字號“老安順”第五代傳人、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章海元是最合適的人選。

      用5000多米深的海底泥來制壺,這對于壺藝創(chuàng)作者來說,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(zhàn)。于是,洪巧俊開始著手設計。他先確定壺名,再寫出設計理念,之后再畫出設計圖形。壺名就叫《蛟龍壺》,因為制壺的泥料是“蛟龍?zhí)枴陛d人深潛團隊在5000米以下的深海采來的。既然叫《蛟龍壺》,壺中就要有“蛟龍?zhí)枴钡脑?,于是洪巧俊采用“蛟龍?zhí)枴敝械娜笤兀河谩膀札執(zhí)枴钡暮蟀肷硇螤?,來做壺身與壺蓋,葉片的形狀來做壺把,頭部的形狀來做壺嘴。不管是采取具象藝術,還是抽象藝術來創(chuàng)作,壺必須既有實用性,又有藝術性,三個要素要盡量做到形似。

      章海元拿到深海泥后,先把一小坨放進爐中燒到1070度,想看看出來的效果,哪知燒出來的深海泥如焦炭一般漆黑,表面布滿大小不一的孔洞,摸起來更是凹凸硌手,這模樣實在和光滑的手拉壺相去甚遠。這樣的深海泥要做成手拉壺,可真不好辦。章海元先用自家藏的老泥,做了一把《蛟龍壺》樣品,在制作的過程中,洪巧俊和章海元一起研究,對壺形做了反復修改,使《蛟龍壺》更加雅致大方,有氣勢。

      《蛟龍壺》的樣品有了,接下來就是要用5000多米深海泥來制作這把壺。章海元先把經過揉煉的深海泥燒了個杯子,來測試這泥料的收縮率,了解這種泥料的個性與肌理,以便在修坯時掌握好修坯的程度。

      可接下來的制作難度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。由于材質堿性太強,容易裂,但他們又不想太多地改變這種材質,否則就失去了5000多米深海泥手拉壺的意義。于是,章海元大師在煉泥中不斷嘗試。奇怪的是壺坯做好了,晾到第二天,坯體就黑得像一塊臟兮兮的抹布,不忍目睹。更為奇特的是,泥料在制作前砂粒是松散的,但在制作的過程中砂料卻像有磁性一樣緊連在一起,使材質板結起來,這就愈發(fā)增加了制作的難度。怎么辦?章海元大師只得重新再做一個,不再晾坯,當天就放進窯中去燒,低溫燒到定型不變色,再拿出來修坯。坯修好了,再回爐去燒,可是壺把與壺嘴還是都有裂縫。章海元大師又再做了兩個壺坯,通過兩種不同的技藝制作,但兩把壺燒出來仍然是裂的。

      如何才能做到不裂?不但要改變制作技藝,還要改變燒制方法。章海元大師對著桌上一排燒裂了的《蛟龍壺》苦思冥想,一遍遍反思、琢磨,希望從中尋找突破囗。經歷了許多個不眠之夜后,章海元又重新來做壺坯,當晚就放進爐里燒。第二天打開窯爐,他高興壞了,嘴和把都沒裂,很完美!可當他翻過來一看,頓時如一盆涼水當頭澆潑下來:這個表面完整的《蛟龍壺》壺底卻裂了一條大縫!面對一次次的失敗,章海元確實失望過、難過過,但并沒有退卻。因為他知道,5000多米深海泥的成分與紫砂和朱泥都有著很大的差異,這就必須要摸清深海泥的性質。章海元便重新來煉泥,隨著泥料的變化,制訂出新的制作技藝和燒制技藝方案。他還嘗試利用真空物理現象,加大泥料的密度。

      泥料經過改進又煉好了,他繼續(xù)做壺坯繼續(xù)燒。這次壺燒好后,終于不裂了!但又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,壺鈕向下凹的圓圈中是黑色的,蓋壁上也是黑的。為什么會出現這樣“表里不一”的情況?經過反復琢磨后,章海元發(fā)現是壺坯在下爐前,這兩個地方深海泥吐出的鹽粒子沒有清理到,所以每把壺下爐前,都要全方位仔細察看,仔細清理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經過一次次的失敗、摸索和總結,《蛟龍壺》終于迎來了成功。

      最后一次成功出爐的《蛟龍壺》造型新穎,潤澤生輝,線條流暢,深厚大氣,達到了實用性與藝術性高度統(tǒng)一的妙境。

      當《蛟龍壺》與大家見面時,在場的一位專家如此感嘆說:蛟龍?zhí)栞d人潛水器是一艘由中國自行設計、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,如果沒有國家的強盛,科技的發(fā)達,就沒有今天《蛟龍壺》的海洋文化與傳統(tǒng)文化的碰撞與交融。


      作者|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 洪樹琴

      編輯|郭洵汐

      審核|吳燕珊




      人閱讀